原标题:【我看全面从严治党】励精图治拉近梦想的五年
五年一个台阶,五年一段征程。2012年5月4日,青涩的我满怀着初为纪检人的喜悦感和自豪感,踏入了区纪委的大门。五年后,我和同志们一起见证岁月变迁、经历时光洗礼,依然对所从事的事业满是崇敬和感恩。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但足以改进党风、提振民心;五年的时间说短不短,却能够汇聚民族的希望、拉近梦想的距离。
五年前,在乡镇工作的我,接到区纪委的调令后满是欣喜。当时我对纪委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区委部门”——听起来规格挺高、工作相对轻松。那时还没有提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没有纠“四风”的部署,也没有形成“打虎拍蝇”的高压态势,纪委的工作涵盖面虽然很宽,但压力不是很大,最大的好处是能准点下班赶班车,能周末休息顾家带娃。五年间,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休息的时间越来越短,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规矩和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充实”的我不但没有反感和不满,反而对未来更加憧憬。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工作成效越来越好,群众期待越来越高。
五年前还没有“转职能”。那时各种会议都需要纪委参加,各种小组都有纪委的名字,工作的重点是抓民生工程、听群众呼声、解群众难题,推动全民廉洁教育,打造廉政文化超市、全国廉政示范点等等;那时区纪委机关的执法室还在从事着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督、重点工程招拍挂手续排查等工作,4名同志忙得不可开交;机关只有一个检查室,配备4名纪检干部应付日常纪律审查工作,乡镇的纪委书记也多在忙于“包片”、推进“拆迁”工作。五年间,不断有新同志加入我们的纪检队伍,来自检察、公安、法院、审计、基层乡镇,纪检机关成了党的干部的熔炉,人越来越多,工作却越来越忙;执法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党风政风监督室,还是4名同志,还是忙得不可开交,但干的却是纠“四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两个责任”等内容;纪检监察室变成了三个,人数增加到20人,从事执纪审查的人员占到了机关总人数的60%,三个纪检监察室执纪审查工作持续发力;不该参加的会不参加了,不该提的意见不提了,乡镇纪委书记聚焦主业,忙得根本顾不上推进“拆迁”了。
五年前还没有“转方式”。那时我们工作习惯还是一抓到底、全面铺开;纪律审查注重的是办案量、结案率,上级转办案件多,强调大案要案、典型标杆。五年后再回首,区纪委成立了派驻组、巡察办,多渠道搜集线索、全方位开展监督,主动出击,杜绝“拖等靠”;自办案件明显增多,区一级、乡镇一级均有自办案件,今年仅1至4月我们的自办案件就同比增长了280%,“靠天吃饭”的办案思维成为历史;“小事儿”越来越“成了事儿”,抓细抓常成了主流,红脸出汗成了常态,我们紧盯“四风”新动向,通过谈话提醒保护干部,督促有苗头性问题的干部改掉坏习气成了工作的新方式。
五年前还没有“转作风”。那时还有人请我吃饭,送土特产,称兄道弟不亦乐乎。五年间,以前的“朋友”早已“各奔东西”,没人请客也没人献殷勤,晚上和周末加班代替了酒桌,随之而来的是心情舒畅、一身轻松。不知不觉中我的思想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常常会有能力恐慌,看到身边的朋友有什么小缺点小错误会毫不客气地点出来,不再怕得罪人、伤感情,也不觉得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相反看到对方从不理解、生气到理解、释然,再到感激庆幸,我为把他们从违纪的边缘拉回来深感自豪。
“时光几变迁,世事多谙练。”五年的时间那么近又那么远,拉近的是心与心的距离,疏远的是人与人的隔阂。这五年是惩腐肃贪的五年,这五年是励精图治的五年,这五年是振奋人心的五年!对我而言,这五年是一个基层纪检人扎根成长的五年。(青岛市城阳区纪委 刘强)
中国参政网摘编: 任薏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