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纪实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剩女”——谁能打动你的心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新华网-新华社  字体大小[ ]

  

 

   【节目导视】

  她们处于生命的黄金时段,在同伴谈婚论嫁时,她们却形单影只(同期声:我家里的人特别急,其实我自己觉得也还好啦);

  单身潮席卷全球,是普遍性焦虑,还是社会进步?(同期声: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必然进程中的一个社会现象)。

  新华视点带您关注“剩女”现象,探讨社会转型期的爱情与婚姻。

  【演播室主持人】新华视点,带您走向新闻制高点。各位好,我是张大鑫。  

  【评论员】大家好,我是周宁。

  【人物介绍】 本期评论员周宁,新华社国内部记者,长期从事社会问题报道。

  【演播室主持人】这中国有句老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这一路打拼和一路寻觅下来啊,有些女性就阴差阳错就蹉跎下来了,猛然间她回首就发现,比自己岁数大的和岁数小的已经纷纷进入了围城结婚了,而自己却成了那被剩下的那一小拨人。于是就有人给她们起了一个不太中听的名字———叫“剩女”,这个“剩”,是“剩下”的“剩”。那么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啊,凡是被挑剩下的都是条件不好的,而现在咱们反过来看这些所谓的“剩女”们啊,却是个个条件优越、有能力也有追求。那么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会被剩下来?咱们一起看看记者的调查。

  【解说】她们28到35岁,相貌身材姣好,经常出入各种高级酒会、会所和健身中心。她们经济独立,身着价值不菲的名牌时装,最低学历大学本科,事业有成、闺蜜无数,却迟迟没有找到步入婚姻殿堂的另一半。这就是目前网上流行语———“剩女”的画像。作为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剩女”一词从一出炉就备受争议。

  【同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 童芍素:

  我觉得剩女这个称谓我不太喜欢,我觉得不太合适。

  【同期】杭州在校大学生:

  那剩女定义可能就是高收入、高学历再又是高年龄。其实这一部分人应该说是比较优秀的。

  【解说】今年30岁的莉莉是朋友眼中的美女加才女,读完研究生后,聪明漂亮的她顺利留在杭州一家公司工作。经过4年的辛苦打拼,如今已经是一名月薪过万、事业有成的小主管。然而,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的莉莉,自己心中却也有难言之隐,一路披荆斩棘过后,她至今还是独身一人。

  【同期】杭州某公司业务主管 莉莉:  

  我在工作上也是花了很多的心思,可能在找对象上就看得没有那么重要,结果不知不觉中就30岁了。

  【解说】身边并不乏追求者,但是却没有莉莉能看上眼的。面对父母焦虑的眼神和来自亲友的压力,莉莉只好寻求婚恋机构的帮助。

  【同期】杭州某公司业务主管 莉莉: 

  我希望他身高1米75以上,最好是浙江省内人,然后自己在杭州有套房子,收入的话不能比我低,然后大概一年收入要10万以上。年纪的话我有一个要求,就是我希望呢跟我是差4岁。

  【解说】莉莉的择偶标准在家人看来都未免苛刻,家人和朋友纷纷劝说她降低择偶标准,以平常心来面对爱情和婚姻,但是莉莉坚持认为,她宁愿单身一人,也不想随便找一个人凑合度日。

  【同期】杭州某公司业务主管 莉莉: 

  我觉得总要遇到合适的人,让我觉得感觉对的人,那么如果说我看到他我很喜欢他,我愿意为他把要求放低,可是我没有遇到这个人。

  【解说】面对家人的不断催促,莉莉心里也很是委屈,在她的朋友圈中,有很多同龄未婚女青年,读研究生时的室友目前就有一半待字闺中。朋友们闲暇聚在一起时也会谈论起婚嫁的问题,但大家都觉得,单身也没有什么不好。

  【同期】杭州某公司业务主管 莉莉: 

  我家里的人特别急,其实我自己觉得也还好啦。

  【解说】跟莉莉的状况有些相似,今年29岁的曹小姐刚取得双硕士学位回到国内。原本在国外活得无忧无虑的曹小姐突然发现,自己成了父母眼中的“老大难”。

  【同期】曹小姐:  

  我不希望我的父母难过,那所以这对我在心理上造成非常非常大的压力。那外界也会有人(让我)有压力,会觉得说好像现在因为国内风气比如说24、25都早就结婚了,那像我这样的年纪还是没有男朋友或者说没有结婚的话,人家会觉得那这个女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呀。

  【解说】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像莉莉和曹小姐这样所谓的大龄“剩女”举目皆是。相关数据显示,城市适婚人群男女比例上海地区为100:115,北京等城市甚至达到惊人的1:2。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让这些优秀的女性徘徊在无止境的追寻中。找不到心动的那个人,她们宁愿一个人喝咖啡,以一种孤单却不寂寞的方式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演播室主持人】周宁,这刚才介绍了啊,你是关注社会问题的,咱今天这话题不像以往关注的问题那样沉重,但是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它确实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评论员】“剩女”这个问题大家都在谈,那按照一种流行的说法,25岁到27岁的未婚女性呢,被称之为“剩斗士”,这个“剩”就是“剩下”的“剩”,27岁以上的呢未婚的呢,叫“必剩客”,也是“剩下”的“剩”。我身边的剩女也不少,虽然是朋友,但是她们也经常跟我说啊说,我条件不高啊,要求对方对象的条件呢很低啊,但实际上听起来高得可怕。你比如说,受教育程度,不能太低吧?然后人长得不能太难看吧?个头不能太矮吧?岁数又不能太大,然后收入,有车有房,是吧?还有呢,有人还要求有点幽默感。这6个条件,你想想,这是普遍现象。那么算一下如果每3个人能满足1个条件的话,那这满足6个条件,那就是3的6次方啊,也就是1/729,意味着什么呢,你得相729个对象,从中才能挑一个能满足这6个条件的人。你说这可能吗?这不可能,所以说很多人,很多“剩女”,她最后就是什么呀,宁缺毋滥,宁可我不嫁或者待沽,我也不能轻易地踏入到婚姻的殿堂。

  【演播室主持人】绝不凑合。

  【评论员】绝不凑合,是这个情况。   

  【演播室主持人】那咱们刚才一直在聊啊,虽然这些“剩女”们,其实她面对着很大的来自父母这一辈的、甚至是祖辈的一个压力,而且还有来自社会的压力,但是她们依旧挺着,宁可自己单身,也没有这种像你刚才提到的,也不会凑合着就走进婚姻的殿堂。

  【评论员】 这“剩女”啊,它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就是一种按社会学的角度讲,家庭社会学角度讲,首先就是女性的婚姻挤压,什么叫婚姻挤压,就是供大于求,也就是女的多了,男的少了,有人就调查了,说20到33岁的城乡女青年,男女的比例是84比104,也就是男少女多,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肯定是造成“剩女”的一个客观条件,但这不是唯一条件。

  第二就是所谓的择偶梯度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女丁男”现象,什么意思呢?就是从中国传统观念啊,我们把男女各分为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四个层次,按照综合实力。那么甲男呢一般选乙女,乙男丙女,丙男丁女,剩下的是谁啊?甲女和丁男,这俩呢甲女不能找超甲男,没了,所以这种情况呢,丁男呢又太差,这两部分人,特别是甲女,她找不着,造成了这个“剩女”(现象)。

  第三个就是社会结构的变动。你比如说啊,在整个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啊,打破城乡分割,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那么很多大量的社会精英涌到城市,在城市中也出现了很多女性的精英,但是注意城市有一个特点,也就是城市的人格和社会关系,它比乡村对于独身的女性的婚姻的这种价值观相对要宽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待价而沽的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最后一点就是所谓的婚姻的动机问题。德国社会学家穆勒曾经说过婚姻有三个动机,一个是经济动机,一个是子女动机,还有一个就是感情动机。经济动机很简单,就是在前工业化社会或者不发达社会里边,我“嫁汉随汉,穿衣吃饭”,我是为了穿上衣吃饱饭而嫁,那么很多封建的这种婚姻都是这样的,那么第二部分就是子女动机,为了生孩子,但是最关键的是感情动机,我们爱情是需要有感情注入的,是为了追求纯粹的感情。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很多的女性正在由经济动机转向为感情动机。特别是很多女性现在经济独立了,这种感情动机,追求纯粹的感情的愿望非常地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是我宁愿不嫁。这是4点原因,造成了现在“剩女”的这个情况。

  【演播室主持人】但其实不管怎样,这些条件优越的“剩女”们还是引起了社会的注意,这不仅是在咱们中国的内地,在中国香港和海外的一些其他国家,也是备受关注,这“剩女”似乎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记者的调查。 (首播10月10日13:30)《新华视点》:“剩女”——谁能打动你的心(下)

  【解说】在有着“东方之珠”美称的香港,“剩女”问题比内地更为突出。周末漫步在香港铜锣湾、中环的繁华街道,不时可见没有男伴同行的青年女子。她们或三五成群地结伴逛街,或在餐厅、咖啡馆里聚会聊天。“港女愁嫁”成了香港民众茶余饭后绕不开的话题。在香港700万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七八十万适婚年龄的单身女性,其中大多数人从未踏入过婚姻殿堂。据有关统计数据,香港单身女性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明显高于内地及国际平均水平。 

  【同期】居港大陆海外学人联合会副会长 李炜:

  大学生过来的,在本地工作的或海外留学回来的,女生比例也高,使得香港大约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呢,目前是1000个女生面对的只有800多个男生,而且这个趋势很快要上升到1000个女生呢面对的只有700多个男生。

  【解说】而像这样的“剩女”现象,在国外也是屡见不鲜。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约40%的美国成年人呈单身状态,在美国45岁以上的女性中,有近一半过着单身的生活。风靡全球的美剧《欲望都市》,刻画了几名在爱情中挣扎的美国女性形象,有人戏称,《欲望都市》里的几位女主人公年龄加在一起已接近200岁,正是这几位传统观念中的资深“剩女”,在一段段感情中不懈地寻求自由与真爱。

  【解说】在日本,“剩女”问题同样存在。尤其是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大都市,女性的自立意识、事业意识比起过去大大增强,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孕育出大都市里的一群剩女,日本剩女们的素质普遍不低,有不少还是美女或者是成功的女白领。据统计,在1975至2005年的30年间,日本的适婚女性比率由20.9%大幅上升到59%。同时,日本人的平均结婚年龄也在不断增长。这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一大危机。

  【演播室评论员】刚通过这个短片咱们发现了,这个“剩女”问题不是咱们中国内地特有的,整个世界范围,中国香港、世界范围,都有这个问题。

  【评论员】对。这个剩女问题确实就像你说的,它是一个全球普遍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地区有人不叫“剩女”,为什么呢?这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差异,比如说中美两国,它都有大龄女青年未婚的情况,但是在美国它就不被称为“剩女”,为什么呢?有3点原因,其一是文化上,整个社会价值观就不认为“剩女”是一种待价而沽,或者说是嫁不出去这样一种现象。因为从小美国无论是男是女,孩子都被灌输以独立的这种意识,或者是生活的状态。从小到大都要独立,那么女性到40、50岁仍然独立地生活,这反而被看作一种正常的状态,而且是一种独立的表现,是受到尊敬的。所以说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一个按时结婚的概念,但是在中国有,比如说你30岁了是个坎儿,25岁是个坎儿,甚至22岁在农村是个坎儿,在美国没有这种情况,是吧?最后一点还有一个什么呢,就是整个的婚恋观不一样,比如说美国我们男和女之间的结合,它是靠什么呀,不是主要以收入、以年龄、以面貌、以地位来取得的,而是以共同的价值观。

  【演播室评论员】那么其实我们现在来看啊,毕竟这些“剩女”们各个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也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心中理想的归宿,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心态就很难能够拿捏得好。

  【解说】受教育程度高、自我意识强,“三高”女性在择偶时理想化色彩浓厚,对婚姻质量的追求更为挑剔,因此她们眼中的“如意郎君”大多可遇不可求。此外,在我国传统择偶观念中,男强女弱的婚配方式根深蒂固,这也让不少男士在面对这些高高在上的“剩女”时相形见绌、敬而远之。

  【同期】中国红娘网运营总监 罗仙林:

  因为收入非常高的或者非常优秀的男士他可能更多地看重的并不是女性的收入有多高,她的学历有多高,或者是她的事业有多成功,而是看中其它方面,比如说年龄希望更小一点,然后呢就是心态上或者是受社会的影响更少一点。

  【解说】面对高龄剩女现象,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童芍素语出惊人,她提出将女孩入学年龄从6岁提前到5岁,以解决“剩女”愁嫁的问题。此言论一出,童芍素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同期声】杭州在校大学生:

  我想并不是说高等教育的时间有多长来决定这个问题的,而是说比如说就是女生自己的一个性格的问题,还有就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同期声】杭州在校大学生: 

  她们提早地踏入了社会,提早地获得了高学历,然后我想这样可能会更不利于解决剩女这个现象。

  【解说】面对不同的声音,童芍素解释说,自己的建议只是提出了缓解问题的一种途径和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剩女”愁嫁的问题,还是要摆正心态,转变择偶观念。

  【演播室主持人】现在咱们一直在关注“剩女”问题,而且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剩女”本身并不一定着急,但是他们的父母,他们身边很多的亲人,甚至是祖辈,都非常着急。

  【评论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啊确实是着急了,特别地苦闷,因为找不着对象,这种情况是被“剩”的,还有一种呢是主动要剩的,自己要剩的,因为条件比较好,我就等着,不愁,我不怕。归根结底啊,这个剩女啊,其实我们所说的“剩女”啊,其实在后边这一部分啊,还有两个分支,其一就是刚才所说的“三高”群体,高收入、高职务、高职位,还有就是高学历,那么这“三高”群体的女性呢,大多认为呢我宁可单身,也不能凑合。还有一种呢叫“宅女”,“宅女”就是自己的交际圈很窄,整天在家里待着,父母对她爱情的左右,或者对她感情左右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父母什么意见,我听父母的,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一堆“剩女”。

  【演播室主持人】那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很多的“剩女”们,确实会把家里的很大的精力都牵扯在里面。所以社会上其实也引起了很多比较关注这方面的一个问题,变成了像你讲的,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了。所以就有专家也提出来一个解决方案,说要把女孩子的上学年龄要提前,这是不是一个解决方法?

  【评论员】女孩子(入学)年龄要提前,刚才这片里也说了啊,就我个人来讲,是比较荒唐的,因为这个“剩女”的现象它是一个很深刻的社会问题,它不是某个人、某代人、某群人形成的,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必然进程中的一个社会现象,所以你想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实在是荒唐。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什么呢,想解决或者缓解这个问题,剩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社会层面,社会的规范、社会的价值观,是否能够转变,第二个是个人层面,个人的婚姻、婚恋观是否转变,而这两个层面的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两点,其一就是是不是能够重视现在这个社会问题,或者这个社会现象,那么仔细地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问题,这是其一,能不能尽快地推出所谓的这种缓解“剩女”的这种人口政策,其实呢归根结底还是人口问题。第二个就是我们的舆论导向,宣传方面的问题,能不能营造一种为剩女们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同时改变或者说是减少她们,横亘在她们婚姻道路上所谓的这种出现的问题啊,阻碍啊,是吧?比如说,女高男低怎么了,女强男弱怎么了,女美男丑又怎么了?女收入多,男收入少又怎么了?

  【演播室主持人】 由个人情感问题演变而来的“剩女”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世界范围内的“剩女”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如今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自主意识的觉醒,但这个群体的焦虑和需求同样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和理解的。当社会普遍关注“剩女”愁嫁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我们要给当事人一些空间,作为成年人的她们,知道怎样去过自己的精彩人生。当然,作为未婚的人士来说,以积极和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婚姻看待恋爱,才能最终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好的,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见!

  【评论员】再见!

  片尾人名字幕:

  总策划:刘思扬

  策划:陈芸、汪金福

  制片人:郭维莹

  统筹:吴建青

  执行制片人:张宋红

  责任编辑:张如仪

  编辑:陈施君

  电子编辑:苑阳

  记 者:李安、柳继挺、吕诺、陈铎、李海伟

  资料:夏青柳、莫小青

  音响:田里

  视频技术:王骁、王剑英

  灯光:沙锋

  摄像:王越

  系统技术:贺新

  化妆:李水仙

  播出:余福卿

  技术统筹:方浩、郝剡

  技术总监:张大圣

  技术监制:王宏达、汪小维

  监制:何晓彤

  总监制:张浩、陆小华

  出品人:吴锦才

  新华社出品

  (完)

  

全球公众传媒摘编:秀娟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